全国碳交易市场已落定 从两方面夯实建设体系
发布时间:2017-12-25
浏览次数:3254
12月19日,备受关注的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。当天,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电视电话会议,动员部署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,旨在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,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就此拉开帷幕。
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,从一开始就是个世界性问题。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,中国正通过全国碳市场的启动来努力实现碳排放达峰这一目标。
碳市场建设是以最小成本促进达成减排目标的政策手段。此前国家发改委已在北京等七个省市组织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,涵盖了多个行业,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。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设的基础上,我国将分阶段、稳步推进碳市场的建设,以发电行业作为突破口,启动“三步走”路线图,逐步把其他高耗能、高排放行业纳入到全国碳市场的开展建设之中。
从试点建设看来,碳市场在推动参与企业和试点地区的低碳发展、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方面,发挥了积极作用。业内人士认为,碳资产价格上行空间有望打开。然而,碳市场建设毕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。在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推进过程中,一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。
首先,企业应加深对碳交易市场、碳资产管理的了解,引起主观上的重视。未来碳交易逐层加码,减排成本随碳价提高,肯定会有企业因为碳交易而增加负担。企业要为此做好准备,从技术手段、战略布局上考虑这个问题。那些管理水平高、单位产品排放低的发电企业,生产越多,获得的配额相应就会越多,因碳交易而获利也越多,竞争优势就越来越明显。
从近期看来,单就电力行业而言,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,管理水平更高的企业将进一步发挥其产能优势,获得的发电市场空间也将越来越大。相应地,在碳交易的深入推进下,对全行业来说,总体成本是下降。
同时,建设全国性碳市场,需要统一交易标准,防止出现制度“套利”空间。在资深碳管理咨询师汪军看来,初期全国碳市场不允许投机,而碳市场制度完善才是全国碳市场发展的基石。初期更多的还是建立、推行、完善碳交易政策。对纳入企业不履约行为,要制定相应处罚措施,以及规范交易技术和细节。
当下,我国将首先推动三大制度建设,即碳排放监测、报告、核查制度,重点排放单位配额管理制度和市场交易相关制度,并尽快构建碳排放数据报送、碳排放权注册登记、碳排放权交易和结算四大支撑系统,进一步夯实碳交易体系,让碳交易市场的效力充分发挥。当制度完善后,碳金融市场将会进一步打开,自然也会吸引更多的资本参与进来。
因此,对于目前碳价持续在50元/吨左右低价徘徊问题,全国性市场启动后亦有望解决。不过,碳价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才会让企业将减排纳入决策因素。碳市场运行起来以后,碳价主要是由市场决定,受配额供求关系和减排成本的影响。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曾表示,随着全国统一碳市场启动后,200元至300元每吨才是未来碳交易的理想价值。